敦煌舞有哪些艺术特色?
沉睡了数百年的多彩而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在本世纪开始被认识和研究,也遭到了帝国主义者的破坏和掠夺。从舞蹈艺术的角度来说,学习它,发展它,把它搬上舞台,是从戏曲艺术家梅兰芳(《神女散花》)开始的,接着是老一辈舞蹈家戴·《飞天》,再后来是甘肃的舞蹈家(《丝路雨》)。70年代末,独具特色的敦煌舞终于掸去身上的灰尘,展开五颜六色的羽毛,飞出了千佛洞。
古代艺术的魅力和特点是什么?舞者们研究了敦煌舞蹈的形成和艺术魅力。学者们普遍认为,敦煌舞是中国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方民族)与外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各国)舞蹈文化融合的产物。
敦煌舞蹈研究者、敦煌舞蹈基础训练创始人高认为,敦煌壁画的舞蹈动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北凉到北周,歌妓是幸福的。2.唐代改画。3.每一代都在飞翔。4.荷花男孩。5.金刚力士与天王,这是一种阳刚的男性舞蹈风格。6.世俗舞蹈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此外,还有彩色塑料菩萨。她认为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都是莫高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工匠以娴熟的技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许多美丽生动的女性形象,姿态丰富,修长优美,多为精彩的舞蹈动作。壁画舞蹈非常丰富精彩,舞蹈过程中的一个瞬间,突兀的出现。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柔妩媚,腰臂婀娜,说明她把敦煌舞的外在特征概括为:1。双手丰富多彩,修长美丽,富有中国古典美;2.手臂灵活多变,腕肘有棱角;3.赤脚,脚的基本形状是钩状、倾斜、弯曲;4.姿势基本是下沉,出胯,冲成三弯。臀部运动有两种风格:一种是推臀;一个是坐在臀部。推臀是在提臀的基础上推出的,线条硬朗,动作有力;坐臀有前后不同的方向,动作柔和。总的来说,它构成了刚柔并济和鲜明的曲线,是柔、刚、重、曲的结合。5.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跳舞的形象也是其鲜明特色之一。高也认为,早期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蹈的影响,其中有许多来自印度。
另一位少数民族舞蹈研究者李彩秀指出,内地与西域的接触和文化交流早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开始了。早在汉初,于越就被引入汉宫。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了西域音乐和罗马杂技演员。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倒立、翻筋斗的形象和力士表演杂技的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粗犷、活泼的西域风情。两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造成了各民族的迁徙,但却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少数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这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所反映。北魏北周时期的壁画中,出现了许多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的人物。一些乐器来自西域,一些表演者穿着突厥民族的服装。有的双手抱头;有的双手合十,把头和腰扭成弧形。这些舞蹈都具有浓郁的西域特色。隋朝虽然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它决心在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与融合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一时期,传入中原的西方乐舞形象也极大地丰富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唐代是中原与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繁荣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是最为丰富的。到了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非常重视吸收各民族的文化和乐舞,如将隋代继承的七首乐曲增删为九首;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加高长乐为十乐。这十首乐曲不仅有许多来自西域,而且许多著名的民间舞蹈如胡腾舞、胡璇舞和折枝舞也在内地广泛流传。当时的敦煌画家正是在这些乐舞形象的基础上,在改画中加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词乐形象。
敦煌舞虽然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的产物,但却具有兼容并蓄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的趋势就是民族化和本土化。所以从唐代开始,中原的舞蹈风格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