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保真系统的一些误解

最早听到的是喇叭里的歌声和音乐,那是村口的大喇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音机在农村还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偶尔看到同村城里回来的舅舅打开收音机,腿都动不了,会兴奋好几天。

当我第一次遇到录音机时,那是我父亲在福建买的“四喇叭”,里面有邓丽君的磁带。温柔甜美的声音让我一下子爱上了音乐,梦想拥有自己的音响设备。感激母亲,在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1984),我如愿买了一台777双卡录音机,让音乐陪伴我一生。误打误撞,几年前我居然成了音响系统的制造商,创立了“ESD Acoustic”这个品牌。

随着对音响行业和音响设备认识的加深,以及和音乐爱好者接触的越来越多,我觉得越来越有必要就高保真音响系统的一些观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或者也可以算是一砖一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个误区:高保真系统可能只适合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

这几年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戴老师,隐士音响适合什么样的音乐?”提问者中,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朋友。

一开始我很疑惑为什么这么多人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是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基本明白了原因。

回顾音频发展的历史,大多数高保真音频系统都有一些缺陷:

①音响系统两端延伸不够。从类型上看,书柜低频还原明显不足,很多小落地盒也是拉伸到低频下潜;从制作时间上来说,早期的音响系统在70-80Hz以下的低频和7000-8000Hz以上的高频两端明显不足。类似这些问题,注定了这种音响系统不适合于交响乐等大型作品的回放,而适合于演奏人声、弦乐独奏等类型的音乐。

(2)盒子严重沾音。无论是早期的铁喇叭、木喇叭,还是后期的各种木质喇叭,由于材料的特性,声音染色无处不在,以至于发烧友们经常会说起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音、德音、美音等等。这些“声音”的本质是音染,大部分来自盒子,而不是扬声器或电子设备。有些特定的音响系统在播放爵士音乐时特别温暖轻松,很多人都喜欢。但是,播放其他类型的音乐时,都是不错的。

③底部噪音严重。音频系统中很多电子设备功率处理技术落后,抗电磁干扰能力差。整个系统的噪底明显,如“嗡嗡声”、“吱吱声”等,经常产生声压在5-10db的噪底,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高保真重放。这类设备往往会通过放一些重金属、交响乐等来掩盖。,但古琴和人声一旦奏出,那将是一场灾难。当然,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一些老唱片也有很高的噪底。但从选择音响设备的角度来说,肯定要努力不把事情搞砸,更不用说爱屋及乌,反过来给底噪贴上滤镜和标签。当时的录音师其实是“不愿意”消除噪底的,一直在追求更清晰的录音设备,所以今天的录音噪底会明显降低。

④分析能力差。由于解码器的时钟精度、芯片计算能力的限制,或者功放的交叉失真,或者振膜使用软性材料造成的小动态内容的丢失,很多高保真系统无法准确还原录音中的一些细节内容。比如经常被发烧友用来测试低频动态的颜老师,在一些设备上听不到或听不到3:30-3:50较轻的鼓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家用设备试试。李娜《苏武牧羊》中的高音,经常听到的是效果器,这是一个高音分辨率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我的回答是:隐士音响产品适合播放任何类型和主题的音乐,因为以上四个问题在隐士音响系统中是不存在的。隐士音响系统的职责就是最大程度的还原录音师录制的音频。

第二个误区:混淆了音响系统和乐器的概念。

Hi-Fi是高保真的简称。百度百科的定义是:Hi-Fi是指与原声高度相似的回放声音。评价一个音响系统或设备是否符合高保真的要求,一般要将主观听感评价与客观指标测试相结合,以客观测试指标为主要依据。因为用仪器测试设备的性能指标是最科学最值得信赖的,可以得到非常直观的量化结果,以供参考和比较。

但是经常有很多朋友直截了当的告诉我:

……

相对于Hi-Fi的定义,我觉得这些观点显然非常值得商榷。他们之所以有这些迷思,是因为他们不理解“音响系统不是乐器,而是重放的工具”和“我们只是音乐听众,不是音乐创作者”的观念。

高保真系统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音乐爱好者无法随时聆听到美妙的声音,或者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条件在现场听音乐,所以高保真系统应运而生。自从音响系统发明以来,经过历代业内同仁的努力,音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经济能力的消费者往往会倾其所有购买高保真系统,“发烧友”二字可以说是深意盎然。

客观来说,因为每个录音师使用的麦克风、电线、调音台、录音机等设备都不一样。录音的时候麦克风放在不同的位置,他在后期制作中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是现场100%的镜像,但是录音师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设备的限制对现场音乐/录音室音乐进行再创作。作为音乐消费者,我们认可某张唱片或某盘磁带,其本质是对录音工程师对音乐再创作的认可。因为很多音乐作品都不是现场表演,而是在录音棚里分轨录制,后期混音制作。

作为一个HiFi音响系统,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以最低的失真度重复播报员的录音,绝不加任何味精或共鸣。

原因很简单。音箱的任何失真和共鸣都是音响系统固有的。音箱或者它产生的共鸣本身并不智能,可以根据不同的乐器类型有选择的加或者不加。就像一桌“孜然”调料。如果加在“烤羊排”里,可能会增加风味,但如果加在海鲜、蔬菜、甜品等菜肴里,还能吃吗?再者,就算是烤羊排,孜然也确实是一种特别好的调料,不过我觉得厨师在该加的时候已经加了,我们不需要再操心了。在厨师精心制作的烤羊排上撒孜然,一定会画蛇添足。

当我们以为加入味精更好听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把自己的音响系统认可为无所不能的“智能录音机,调音师”,它有着超自然的能力,可以瞬间再创造音乐和艺术作品。世界上有这样的智能音响系统吗?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隐士音响坚持建立更高标准的技术指标,做到科学高保真的原则,即作为厂商,应该追求客观的评价。为了达到更低的失真,隐士音响可谓是千方百计。

首先是振膜的选择。小振幅的中频、高频、超高频振膜均采用轧制纯铍振膜,其优点众所周知,此处不再赘述。低频和超低频的发明使用了夹层钛振膜,几乎消除了分段失真。铍振膜和夹层低音钛振膜比其他同类振膜贵十几倍、上百倍。虽然成本高,但正是这两种振膜的选择,奠定了隐士音响研发的音箱是世界同类音箱中失真最低的音箱。

其次,圆形碳纤维夹层喇叭的发明和使用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声音的扩散是球面波,而不是方形,所以圆形喇叭是唯一理想的选择。声音的扩散是基于一个非常严格的公式的指数式的,声音“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使其“龙见首不见尾”。为了获得这一配方,隐士音响花巨资买下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次声波实验室主任、拖曳线喇叭理论创始人、Edgarhorn喇叭音箱创始人Bruce Edgar博士的相关技术、专利和商标,以保证喇叭的扩张曲线完全贴合压缩驱动头的振膜和喉部的特性。

此外,重新采用了旧的励磁技术。几十年前,音响行业的扬声器普遍放弃励磁,采用永磁体,这是基于制造成本和方便性的考虑,而不是技术的进步。使用励磁可以获得更高的磁通量和磁力不衰减的优点,这是永磁体单元所不具备的。隐士音响更为突出的是,利用当代AI技术,在激励电源系统中发明了检测和抵消反电动势的技术,使得音箱回放时声音几乎没有压缩。

同样值得一读的是,隐士音响在电子设备中使用开关电源替代传统的环形变压器,不仅解决了环形变压器与电网不隔离带来的电流噪声大的问题,还解决了功放输出功率增大带来的动态压降和声音压缩的问题。

隐士音响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明确音响系统不是乐器,是用来重放的。更低的失真和更少的声染是任何一个自称Hi-Fi品牌的产品必须追求的。

所以,如果一个品牌不断强调自己的产品是某个国家的手工制作,试图营造一种外国人的工匠有独特艺术修养的概念,其实是在暴露自己的缺点,告诉消费者自己的保真度不高,所以只能逆向营销,制造不存在的质量壁垒。就像豪车一样,手工做的内饰自然是好的,但手工做的发动机显然是扯淡,甚至可能过不了安全标准。手工和机器各有所长。我们要的是综合利用它们的长处,达到更好的性能和更精致的外观,但绝不能用艺术的名义混淆视听,炒作概念。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热爱音乐,就应该听录音师录制的最接近原声的,而不是我们自己润色的,更不要说我们不能根据每个“菜”即兴创作。

第三个误区:往往以自身音响系统的听觉作为评判标准。

参加展会的时候经常遇到烧的朋友说“这个系统不好,低频还不如我们家大。”

或者:“这个系统的高频还不如我家的分机。”

……

在问了他们家的系统之后,我的直觉和多年的发烧经验,以及这几年音响系统开发的经验告诉我,这个结论应该是不正确的。我一头雾水,只能天真的问为什么。

很多人会用上帝的视角自信地看着我说:“我都玩了几十年了……”

或者类似的东西...

我渐渐开始明白:很多发烧友习惯了自己的系统后,久而久之,就把自己的家庭音响系统定义为行业标准,耳朵也就变成了自夸的“金耳朵”。这样的歪理邪说,时不时能看到,时不时能听到。我真想对他们大喊一声:“你们能不能不要自说自话了,科学客观地看待技术的进步?”

当我问他们这辈子进过多少次音乐厅听现场,和录音师交流过多少次,定音鼓是不是像大多数音响系统回放的那样又慢又胖,他们要么一脸尴尬,没有回答。当然,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很少去音乐厅,或者是避重就轻。所以它的自夸会被打破。

想象一下:

扭曲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种系统性的胎教疾病,不是任何一个个体可以后天解决的。

电网污染和环形变压器转换效率低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任何一个消费者能解决的。

空间是影响音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使按照科学设计,还是有运气的,因为变数太多。

所以,作为消费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音响系统的优势,但永远不能超越音响系统本身的物理缺陷,任意超越其他更好的高保真系统。一套音响设备的评测标准,永远要由专业的测试设备和测试软件来定义,听觉永远要由真实的音乐场景、音乐人和音响工程师来定义。当我们没有条件经常去听演唱会的时候,也要听听专业的评论家和音乐人怎么说,而不是用系统训练出来的扭曲的听音观念去评判。

误解4:高保真系统只适合发烧友。

随着隐士声学名声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隐士声学音乐分享空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动来到这个空间的非发烧友。

听了一圈,他们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好震撼啊,可惜我不是发烧友。”

所以,接下来我们会有这样的对话:

问:“你住几平米?”

回答:“我家是XXX广场。”

问:“你觉得家里少了一两平米会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答:“没有!”

问:“你觉得用这一两平米的钱买高保真音响,生活质量会怎么样?”

a:“哦,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应该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现在只能看电视或者不停刷手机。如果有这样的音响,就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听音乐了。”

或者像这样的对话:

问:“你孩子多大了,上学了吗?”

回答:“我的孩子……”

问:“如果让孩子上更好的小学或初中,你愿意买学区房还是支付巨额择校费?”

我几乎毫无例外地回答说:“这是我们必须尽力而为的事情。毕竟孩子是一辈子的事。”

问:“你知道孕妇的情绪稳定和对胎儿的感知对孩子的产后发育非常重要,而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吗?”

答:“听说过,但不太了解。”

问:“所以,为了胎儿更好的发育,为了你老婆更好的心情,你愿意把未来的择校费的一部分花在买音响上吗?”

答:“哈哈哈,有道理。”

可见在大多数非发烧友的心目中,音乐很重要,hi-fi系统不重要。这两种认知之间的桥梁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因为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普通大众才逐渐接触到高保真系统。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索尼等品牌的一套最简单的桌面音响也要七八千元。当时人们的工资只有100元,要省吃俭用好多年才能买得起一台简单的音响,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买房买车,却发现音响也在崛起。很多值得关注的高保真音响系统都是几百万元,连几百万元都动不了,还是吓得像老虎一样。原因很简单:在Hi-Fi领域独树一帜,在隐士音响品牌成立之前,我们在中国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由于这种缺失,关税、运费、经销商等。被层层加价,国外品牌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当然,因为大部分人还在追求物质财富,而忽略了精神需求,所以认为只有发烧友才追求高还原度的音乐。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对音乐的需求几乎都是一样的,只是没有得到启发,或者说是因为我们的现状,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的需求。隐士音频之所以取名“隐士”,并不是创始人自称隐士,而是“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有自己的桃花源,音乐是每个人灵魂的净土”。

所以HiFi音响系统应该是每一个有消费能力的个人或家庭的刚性需求,而不仅仅是发烧友的专属福利。

天马行空地谈这些误解,并不是说我自己更优秀,也许是我自己管中窥豹,也许是我无意中得罪了很多朋友。我会先在这里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