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应该如何学习提高成绩?
1.重视教材,预习到位。
中考结束后,很多同学都有一种感觉,语文科目成绩分化不好,差别不大。很多人认为反复学习课本用处不大,也有人听说高考语文以课外内容为主,重在知识的传递和运用。学好课本不重要,也不需要全力投入。殊不知,这些想法都很幼稚。我们即将使用的教材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高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虽然不等于题目的全部内容,但它是一个模型,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习知识的规律才是关键,而通过大量纯美的文学作品很难提高审美情趣。这确实需要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在实践中琢磨。
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篇幅、深度和美感。字数多,内容深,意境美。充分预习,认真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捷径。有时候一篇古文可能一周都写不完。一篇文章可以长达10页。可想而知,班级容量巨大,学生不要心存侥幸。他们必须在课前疏通单词,通读课文,课后理清思路,做好总结。
2.积累和咀嚼单词。
请从高一开始就达到一个* * *知识。文科的学习方法只有两个字——积累。语文知识广博,短时间内很难有大的突破。一味的提取和积累是不可能的,一定要细心,反复,记忆。比如,要想顺利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关于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知识,从而具备在语境中从同一个实词或虚词的几种意义中选择意义的能力。比如,高考为了保证普通话的顺利实施,坚持每年第一题考查汉语发音。那些多音字,同音字,你准备好考试了吗?
另外,作文(自由写作训练)是高考作文最好的准备。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是话题作文,可以说和作文的放生、任意性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不难发现,写初中周记时,几乎每周都能发表一两篇优秀作品,有的以感性体验打动大家;有的用奇思妙想激励观众;有些人对自己的深刻见解感到自豪。这些抒情小品、时事短评、生活小品难道不是三年后高考作文的最佳素材吗?但是,如果你不坚持,即使是高考状元也无能为力。据报道,一个高考作文得满分的学生,在大学度过两年后,不禁感慨自己发挥不出两年前的水平,写不出这么好的作品。为什么?因为他打断了系统的作文练习。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是一种技能,不应该把它当作知识。应该在实践中去实践。写作的体验要靠多做。”既能让学生在写作上成熟,又能深化思想。可见,征文是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展示平台。同学们,从今天起,拿起手中的笔,为三年后的收获而努力吧!
3.用你的头脑和双手互补
所谓思考和实践,就是要多思考,多实践。容易思考,愿意表达。我们使用的新教材基本上有两个特点:一是选作教材的编辑理念相对先进,道德说教相对减少,人文因素相对增加;第二,除了课本,还有读书,读的很多。可见,语文学习的延伸等于生命的延伸。学生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关注日常生活中时代感强的事件,广泛涉猎名著,让听说读写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语文学科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的导向。
汉语快速阅读训练法
提倡语文速读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快速阅读应运而生。速读融合了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现代阅读等相关学科的原理,本质上是一门高效的阅读科学。不仅要求阅读速度快,还要求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能有效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快速扩大知识面。为此,也有人说:“速读是中国教育中的高科技。”
速读训练的具体步骤如下:一、注重速读的心理素质训练。包括至少两点:【1】,现代阅读理念的建立;[2],养成良好的速读心态。“鉴赏文章,借鉴写作方法”是过去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读一本书百遍,见其意”是我们读书永恒的祖训;“咬文嚼字,细嚼慢咽”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的阅读观念也必须快速改变。正如张雄同志所说:“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观念更新。阅读的观念要跳出‘文章鉴赏与分析’的藩篱,注重信息的获取与整理,注重效率。”阅读观念的更新,非常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速读心态。这种良好的“速读心态”指的是两种意识(求速意识和竞争意识)和三种方式(努力快速阅读,努力理解一切,努力记住一切)。有了这种“心态”,任何一个读得快的人都能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所以读得快,理解得深,记得牢。这种良好的“心态”也意味着在阅读时,可以根据书的内容和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快则快,慢则粗,规则细,基本解决问题。良好速读心态的培养是我们速读训练“四步走”的基础工程。既要先抓,又要贯穿“四步走”始终。主要的方法,除了用现代阅读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就是“限时速读”训练。因为时机和时间的限制,读者的紧迫感必然会急剧增加;因为“限时速读”的目标是同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率,所以它的阅读效率会提高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