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新政解读:降低校考专业和规模不仅仅是为了防疫。

尽管这些措施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推出的,但它们是及时的。但教育部近年来在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管理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意料之中的,可以看作是教育部减少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严格招生管理、规范招生考试的系列举措中的必要之举。其目的是扭转目前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规模仍然过大、考试效率低下、考生负担过重等问题。推进包括艺术类专业在内的我国高考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维护高校招生的公平公正和科学高效,加快提升我国高校招生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表演、舞蹈、编导、播音与主持等。我国一直采用专业考试加文化高考的模式。专业考试分为省统考和校考。经过教育部和省级考试机构多年的努力,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已经完成,覆盖了大部分艺术类专业,大部分考生可以不参加校考,直接凭省级统考成绩录取。目前主要有44个专门的艺术院校和部分院校的艺术专业。按照计划,目前各省统考已经基本完成,往年举行校考的时间现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疫情。因此,教育部指导高校对校考安排进行了整体调整:一是进一步缩小校考范围;第二,推进异地考试;第三,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这是在广泛征求高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校、不同艺术专业的特点,突出科学性和公平性要求的有力调整。

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仍有数千万人,其中艺术类考生按8-10%的比例计算有近百万人,随父母参加考试的将有两百万人左右。如果这两百万人还按照过去的规模流动赶考,将给处于挣扎阶段的抗击疫情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这一特殊时期,根据抗击疫情形势和艺术类专业招生模式的发展,教育部决定缩小校考范围,严格控制校考规模,实行异地考试方式,通过杜绝和减少大规模人员流动和考生聚集,有助于大幅降低考生及其家长的疫情风险,在巩固抗疫成果的同时,确保艺术类校考的安全稳定和科学公平。

但是,缩减校考专业和规模,并不仅仅是单纯为了对抗疫情而被迫采取的措施,这是艺术类专业联考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我国,高校文科考试一直存在着规模过大、重复过多、效率低下、公众质疑其公平性等诸多问题。在网上,你可以很容易地搜索到近年来的校考“盛况”: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9大美院的美术专业校考规模都达到了四五万人,而一个学校的招生计划数往往不足2000人;2019年中央戏剧学院本科招生573人,但报名67946人。北京电影学院报考人数59059人,其专业录取比例为114:1!一个表演班不到100人,却叫一万多人去考;学校考试时间从1一直持续到4月,无数考生被这个所谓的“机会”所困,四处奔波赶考,不仅浪费了生命和金钱,也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但是艺术类专业的考试是主观的。绘画等几万份美术论文要在短时间内评分,几组评委要在三两天内面试几万人。挑出高校想要的“尖子生”是否公平公正,结果是否有说服力,一直受到质疑。有家长认为学校每年的报名费收入也“前所未有”,质疑学校涉嫌借校考敛财。因此,教育部重视省统考的建设,使其能够覆盖大部分艺术类专业。考生只能参加一次省统考,凭此分数填报平行志愿,进行综合录取。与此同时,学校考试的范围和规模有所缩小。2010起,校考范围从1000多所高校缩减到40多所,以艺术史理论方向为主的专业也要求不举行校考,只凭文化课成绩录取。这些措施既保证了中国顶尖艺术院校和专业的生源质量,也大大减轻了考生和家长的负担。他们以省统考成绩为录取依据,推进艺术类专业平行志愿实施,限制上线考生掉线,切实维护考生权益和高考公平。

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的实质是由直接报名、一次性筛选向统考、校考分级报名、两次筛选转变,实施起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分级报名是考试管理的一种常规方法,过去的科举考试和现在的公务员都有使用。该方法是成熟的,并且被公众高度接受。艺考分为省统考和少数专业校考。考生须通过省统考,达到一定分数线(或学校采取“提交作品、分评”的方式通过初筛),才有资格报考。这样可以通过有效的筛查来降低考试规模,无论是对于抗疫情还是学校考试瘦身的需要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减少校考报名人数并没有降低校考的功能,反而有利于提高校考的效率。考上顶尖大学和专业的考生,本来就是专业水平和文化成绩“双顶尖”的。通过省统考或学校“投稿作品与评卷分离”,只减去陪考的考生及其经济负担和精力消耗,不仅可行,而且高效。另外,将需要组织的现场校考移到高考,考生有更多时间准备文化课,有利于表演;高考结束后,大量文化成绩难以达标的考生将不再陪考。这样一来,缩减考试规模后,阅卷量和面试量都会大大减少,让机构和专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进入校考的考生进行全面考察。这也是对目前不易的疫情防控的一种支持。

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远程考试技术的发展也为艺术类专业实施异地考试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手机和网络硬件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远程考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第一,手机普及度高,只要普及就可以参加远程考试。中国网民使用手机的比例高达99.1%。2019年智能手机年出货量3.67亿部。艺术类考生往往在异地接受的培训更多,智能手机普及率更高。现有的热门智能手机,如华为、OPPO、VIVO、小米的低价(800元左右)手机,都具备一整套考试的硬件要求,如高清显示屏、高速上网、高清摄像头、高清麦克风、扬声器、GPS定位等。二是我国4G网络和宽带有线网络的广泛覆盖,解决了远程数据传输的瓶颈,为远程考试奠定了坚实的网速基础。CNNIC第44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61.2%,100m以上宽带用户占77.1%,固定带宽平均下载速度为31m,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度为23 m,网络环境能够满足异地考试远程视频和远程数据采集监控的需求。第三,艺术考生熟悉以Tik Tok和爱奇艺为代表的短视频和视频应用。据CNNIC统计,中国网民网络视频使用率为88.8%,已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第三大主要网络应用(按使用时长计算)。因此,实时传输清晰的网络视频,利用手机进行网络直播和数据传输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成熟应用。由于专业学习和展览的需要,艺术考生也比一般文科考生更擅长录制和传输视频和照片。

如何防止异地远程考试作弊可能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技术进步已经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远程监管核查条件成熟。随着网络实名制的实施,中国网民处于“实名制”模式。特别是随着网上支付考试报名费的普及,大部分手机都是实名制使用,要求考生使用一部手机支付费用和远程考试,并且可以锁定身份进行验证(也可以借用父母的手机,使用自己的身份证号);第二,目前“活体验证”、“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多种远程身份验证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和民生领域,取代现场服务的模式,带来了此类基础平台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此外,公安部还为符合相关要求的技术服务提供者开放了身份信息核验接口,实现了不使用实体身份证即可核验考生身份证号是否与本人一致;第三,手机程序可以综合利用GPS定位、摄像头、麦克风等设备实时监控数据。这些基础条件和技术措施能够有效地验证考生身份,完成异地远程考试,为教育部调整校考管理措施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操作条件。

当然,完善和优化艺术招聘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由于高考事关重大,社会对其公平性有着严格的要求,艺术招生制度的每一步调整和优化都充满了内外因素带来的探索和不确定性。遵循艺术高考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总趋势,不断提高招考管理能力,全力维护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是优化艺术考试管理的核心。一方面,举办校考的高校要始终把高考的公平性放在第一位,为每一位考生提供同等的考试条件。虽然网络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但高校要为农村、偏远地区不具备条件录制视频的考生提供全力保障,并根据考生申请协调基层招考机构提供免费视频录制服务,让广大考生站在国考的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加强学校考试组织管理,通过提高作弊成本,有效遏制少数考生作弊动机和行为;加强内部人员管理,消除内部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严格防范和处理内部人员违反招生规定和营私舞弊的犯罪行为,营造廉洁的招生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艺术类专业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和不同专业招生的特点,制定适合本校的校考设置和实施方案,使校考真正发挥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作用。

完善和优化艺术招生制度是一项长期工程。笔者建议建立和完善一个长期的、跟踪的、数据化的艺术学校考试质量监控体系。按照“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考试技术,逐步构建艺术类专业分时间、分地域、分学院的质量监控平台,逐步构建基于学生地域分布、毕业学校构成、省统考和校考表现、学生后续发展的艺术类考试质量数据监控体系,建立艺术类校考质量保障预警机制。同时提升基于大数据的艺术校考乃至全国高考的宏观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