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之战:谁是真正的敌人?

减肥之战:谁是真正的敌人?

三年前,当一个熟人第n次问我是否怀孕时,我决定开始减肥。减肥的方法就是加入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跑步大军。四个月后的一天,领导找我谈话。聊了几句,他突然问我:你瘦了吗?我暗自庆幸减肥大业即将实现。

运动减肥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体重下降幅度不大,但体围变化明显。我放弃了体重秤,买了一把卷尺。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在早上起床的时候,站在卫生间的镜子前,满意地看着自己腹部隐隐约约的马甲线,然后深呼吸,测量自己腰部最细的地方。当时我的成绩是腰围减了8 cm。可惜去年夏天做了手术,休息了一个月,上半身8斤脂肪,到现在还没恢复。

减肥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神秘的话题。有些人真的可以通过运动获得重生,但也有很多跑马拉松的“胖子”。有人用高蛋白高脂肪的阿特金斯减肥法瘦了不少,但是人真的可以一辈子都这样吃吗?阿特金斯的死因仍未解决。很多人说他生前体重增加了。一些美国医生怀疑他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更不用说节食了。吃得太少对我的健康非常有害。我不想和我的月经说再见。而且,贪婪真的是不可阻挡的!身边有朋友尝试针灸减肥等方法。有效吗?是的。反弹?当然可以。

我翻了一些关于减肥的书,结果更令人沮丧。人类的减肥热潮起源于19世纪中叶,两百年来似乎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万津,阿特金斯饮食法的创始人,在19世纪中期减肥。1918年,露露·亨特·彼得斯的《饮食与健康:揭开热量的真面目》问世,建议减肥者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要超过1200卡路里。那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减肥的畅销书。很明显,节食和改变食物结构是减肥舞台上轮番上演的两种方法。期间想用电击,减肥药等方法减肥,比如过世,喜欢割韭菜,换了一茬又一茬。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普遍而高效的减肥方法,更不用说一劳永逸。

法国医生贝戈内的电击减肥法风靡一时。

减肥真的这么神秘吗?我找了协和医院营养科的陈伟来副主任医师来回答我的问题。陈伟医生告诉我,从临床的角度来看,除了少部分是内分泌问题导致的肥胖,所有的肥胖都归咎于热量摄入超过支出。所谓吃再多也胖不起来的人确实存在。一方面,基因在肥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真正因为基因而吃得更多的人非常少。另一方面,可能还不是时候。吃得多不胖的人,很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胖:35岁以后,人的新陈代谢会下降,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例如,雌激素水平下降很容易导致女性体重增加。减肥没有一劳永逸,这一点很重要。即使是做了减肥手术缩小胃壁的肥胖者也是一样的。陈伟遇到过一个病人,他不在乎术后的饮食规范。“术后一年,我瘦了一斤。”

陈伟,北京协和医院肠外与肠内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从根本上说,人类之所以越来越胖,肥肉之所以难以征服,是因为我们的基因与现代生活发生了冲突。人类历史上99.5%的时间,人类都要靠捕鱼、狩猎、采集来努力生存。直到一万年前,人类才开始了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食物开始变得普遍充裕,也就是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人类漫长的历史经历了无数个好年景和坏年景的轮替,而那些有脂肪福气的人更容易活下来,把基因传给后代。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的活动大大减少,食物太丰富了。很多时候,我们吃饭是为了满足食欲,而不是为了吃饭。此外,我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有一个朋友,网名叫“洪都拉斯地毯”。她父母家的小冰箱坏了。她要孝敬两位老人,第一反应就是给他们买电视广告里经常出现的那种双开门冰箱,“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她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我另外一个朋友也有这样一台冰箱,他每周都会去超市大采购来装满它。他讨厌这种生活。他问我:‘大冰箱和高品质生活的关系是真的吗?真正高层次的生活不应该是享受新鲜食物吗?"

人类基因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能量饮食。

也许你也会意识到,城市里的菜市场越来越少,大超市越来越多。加工食品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食品工业的自然目标是让我们吃得更多,摄入更多的卡路里。为此,食品公司仔细研究了人的味蕾和神经系统,以找到我们的生理弱点。一瓶甜饮料可能含有40克高浓度玉米糖浆,大大超过成人每天25克糖的摄入量。你为什么放这么多糖?因为这种专注是我们的“极乐点”。研究表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几乎无法抗拒这种甜味的吸引。

我们通常缺乏关于我们吃的食物的知识。陈伟的病人告诉他,他吃的很少,不知道为什么瘦不下来。但是这个大叔每天吃三把花生。陈伟比划着告诉他:“十八颗花生等于一勺油。”自从减肥以来,我学到了一些营养学的知识。我基本戒掉了零食和甜饮料。但为了方便,我经常选择速冻食品柜里的早餐。如果你仔细看标签,这些冷冻食品的总热量可能有限,但脂肪含量超高。我吃的脂肪可能占每日推荐脂肪摄入量的一半。

加工食品会让人不自觉地摄入更多的热量。

我和陈伟在协和医院的教授食堂吃了午饭。他的午餐很简单:一条鲅鱼,一根芹菜炒豆腐皮,一碗小米粥和半碗米饭。当他在两餐之间感到饥饿时,他会吃一种被同事们戏称为“狗粮”的谷物来充饥。同时,他还在探索“禁食”的效果:每周一、周四禁食两天。禁食期间,他把能量摄入减少到1/4,约600千卡:相当于一袋低脂牛奶,一个鸡蛋,一个水果,一两主食,半斤蔬菜,一两肉,一勺油。他告诉我他可以通过饮食精确控制体重。

那次午饭,饭后我们每人吃了一个西瓜。我问陈伟一个人一天能吃多少西瓜。“这就是这样一件的数量。”我有点犹豫。谁在家只吃一块西瓜?“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能吃到这样一块西瓜,是很幸福的。”普通人的问题是,我们很难在食欲和生理需求之间做出判断和平衡。我个人是抵挡不住水果的诱惑的。记得有一次中国农业大学学营养学的老师范志红在微博上上科普课,每个人都要吃七分饱。很多人问“七分饱是什么感觉?”讨论:我们常常把“撑”当成“饱”。这大概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当幼儿因为“吃饱”而停止进食时,中国的父母长辈会要求他们“多吃两口”。

我不想因为我们讨论适度饮食而把读者引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极端的危害不亚于减肥。在微博上搜索减肥,你会发现很多女生已经把自己饿到“经期”离家出走的地步,还在追求“只是瘦几斤”。本报记者张兴云前往北医六院。在饮食障碍病房里,那些追求更低体重的女生都患有厌食症,根本无法正常生活。即使没有达到饮食失调的严重程度,不科学的节食也是不可取的——不会让你变瘦。美国的研究表明,在青春期早期宣传节食的女孩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更有可能超重。经常节食的女生两年后暴饮暴食的几率是不节食的女生的12倍。

一个患厌食症的女人。由于害怕肥胖,一些人步入减肥的误区,在心理和生理上患上疾病。

减肥这个话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关乎我们的健康,还关乎我们的意识,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我们的社会对人体的美有着极其简单的认知。用我朋友“洪都拉斯地毯”的话说:“瘦,是蓝天白云一样的普世审美。”这是一个有个性的女孩。她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她不喜欢买奢侈品包。她特别喜欢的一件事是,她穿着80块钱的衣服,却有人问她贵不贵。“因为我觉得我不需要用名牌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相反,我可以自己提高配件的价值。”但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强大的姑娘,还是无法接受自己1.67,60 kg的身材——其实身体质量指数指数是21.5,很标准。原因并不复杂: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在接受和传播体重和女神体重的概念,每个人都在减肥。更重要的是,瘦被赋予了丰富的附加值:瘦意味着中庸、精致、高品质的生活水准。而肥肉就是原罪,意味着上瘾,放纵,低端。

24岁的厌食症患者克洛伊(左)在巴黎的安诺援助中心接受心理学家的催眠。

好在被减肥困扰多年后,她已经不那么纠结了。一位做过吸脂手术的整容医生坦言,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与其花钱去吸脂,还不如找心理医生,学会接纳自己。她意识到,在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在朋友圈里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这个显眼而热闹的领域,其实是在制造孤独和自责,让我们越来越不能容忍自己和他人。对瘦的病态狂热其实只是一个方面。”于是,她原谅自己不是女神,想吃就多吃;当你不想动的时候,不要要求自己去运动。她学会了在比她瘦的人面前自嘲“胖”。或许,努力与自己的身体和解,才是你我都需要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