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秋月(轻音乐)详细资料收集

平湖秋月原是一首粤曲,源于北方小调《闺舞》,又名《醉太平》,后被广东著名音乐家吕文成改编为国乐,在粤剧音乐中广泛流传。其景物抒情,风格清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持续的抒情性。旋律明快流畅,语气委婉。用月光和诗意描绘了中国江南湖的美景,有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感情和热爱,成为广东音乐中的杰作。

1975年,作曲家陈培勋将其改编成钢琴独奏,让富有中国特色的首富音乐更加广为人知。

基本介绍中文名:平湖秋月配乐:吕文成;陈培勋演奏乐器:民族乐器;钢琴创作年份:30年代;1975创作背景,音乐欣赏,演奏技巧,吕文成版,陈培勋版,社会评价,作者简介,吕文成,陈培勋,创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吕文成中秋游览杭州西湖,令他深受感动,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描写月夜西湖的景色,赞美大自然的好风光。1975作曲家陈培勋先生将此曲改编为钢琴独奏。改编后的音乐运用丰富多彩的伴奏织体,更加细致地表现了波光粼粼、闪烁不定的场景,使之成为一首集中国民乐特色、印象派音效和浪漫主义作曲技法于一身的优秀钢琴曲。音乐欣赏这是广东抒情音乐中最好的一首。这首歌以清新、明快、悠扬的旋律,描绘了杭州西湖胜景之一,明月下宁静迷人的西湖。秋天的夜景祥和宁静,晚风温柔恬静。一池平静的湖水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蓝天万里,波光粼粼,青山绿树,亭台楼阁,在月光下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整个西湖仿佛是一个童话世界。音乐奏出诗意的意境,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的渴望,对自然的热爱。它描绘了中国江南湖的月光和诗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感情和热爱。演奏技巧吕文成版这首歌的旋律主要由五个音组成,高虎是旋律的主要乐器。表演中运用了大量的手指滑动技巧,展现了平湖秋月静谧的一面。在旋律表现上,高虎展现了清晰的音色,扬琴、横笛、秦琴等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和独特魅力。曲调采用浙江民乐,但也有广东音乐的风格。音乐由高虎优美地谱写,乐队稍加修饰。创作中吸收了浙江民间音乐的素材。整个音乐听起来既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又有江南音乐的韵味。吕文成版乐谱和陈培勋版钢琴曲《平湖秋月》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和高贵典雅的音乐风格,主要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虚空境界。演奏者在实际演奏时,要注意钢琴音乐的这种境界,尽力使之充满气息,这样才能在演奏时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钢琴曲有四个部分:起奏、奏、转和合奏。演奏开始时,演奏者要注意利用左手低音区,使声音快速扩散。说到“承”的部分,表演者要注意滑稽的呼吸;在“转”段,音乐逐渐由柔转激,动态加强越来越明显,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在第四段18- 22小节中,音乐非常平静地进入* * *部分,这也是整个音乐中最有感情的部分,更愉快地展现了空灵梦幻的世界。演奏时,演奏者要注意气息的连续性,保持持续兴奋的状态。最后是乐曲的“组合”部分,是整个乐曲的最后一段,意境比较空灵悠远。演奏时,演奏者要使音乐形成一种虚幻的、飘忽不定的音调。陈培勋的乐谱社会评价吕文成、陈培勋用音符形容月夜清新恬静,月光皎洁迷人。平湖秋月的月光,有着中国文人心目中的静、空、轻、远的意境,也有着中国音乐明亮喜庆的色彩。音乐趋于外向,让人感受到自然和生活的美好,让人更加豁达。《平湖秋月》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高贵、美丽、精致、和谐的传统审美原则,以及中国文人“静而远之,淡泊明志”的胸襟。皎洁美丽的月光,折射出“愿人长寿,愿人生美好”的美好情怀。在一轮明月下,两位作曲家描绘了两个不同的光明世界。作者简介吕文成吕文成(1898-1981)广东音乐人、作曲家。广东省中山县人。早年生活在上海,深受江南民间音乐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他在20世纪20年代末回到广东,然后搬到香港。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写了100多首曲子。制作了大量广东音乐唱片。多首乐曲有《平湖秋月》(中国M-383A)、《渔歌晚唱》(中国3-5768A)、《岐山凤凰》(中国3-0914A)、《银河会》(中国360891A)、《步步高》(中国36078B)。在演奏方面,他什么都会弹,什么都会唱,尤其擅长高虎(即月湖)。首次将二胡的丝弦改为钢弦,采用双膝适当部位夹琴管的演奏方法。吕文成陈培勋陈培勋(1922-2006),音乐人、教育家,广西合浦人。从小跟舅舅学琴,先后在香港和上海学习钢琴、管风琴和作曲。抗日战争期间,他周游了祖国。从65438年到0939年,他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在那里他学习了来自谭晓林的亨德米特的作曲技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香港、曲江、重庆和上海的美术学院任教。建国后,长期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教授、配器教研室主任。主要作品有钢琴曲《卖杂货》、《思恋》、《蝴蝶三飞变奏曲》、《交响诗沧浪》、《从起点穿越》、《音画流水》、《幻想序曲王昭君》、《交响我的祖国》、《清明节》等。陈培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