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我们目前的价格上涨有什么看法?

如今,物价上涨已经成为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蔬菜、粮食、能源等商品价格的上涨,让很多人觉得口袋里的钱不值钱了。超市里的牛奶、面包悄然涨价,不愿涨价的食品“瘦身”;飙升的油价让你的车成为吸金的“无底洞”;那些有固定工资或领取固定养老金的家庭发现越来越难以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在银行储蓄的公民开始担心他们的存款甚至会缩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种大规模的价格上涨表明我们正在迎来一场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某种货币形式的逐渐贬值。究其原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人们对价值的认知和供求经济原理。这种效应通过直接影响货币的价值而导致通货膨胀。当货币仍然是金本位时,如果人们开始担心政府或银行无法将他们的现金兑换成黄金,通货膨胀通常就会发生。如果1美元现在值28.4克黄金,但人们认为政府只能把14.2克黄金换成1美元,那么美元将以14.2克黄金的价值开始交易。货币的价值是建立在我们对货币价值的认知上的,如果理解了认知是如何影响具体价格的,就会更容易理解。假设65438美元+0相当于5法郎。有一天,美国政府宣布其部分经济政策将允许美元缓慢贬值至3法郎左右(美国政府可能希望鼓励外国投资者或出于其他原因)。第二天,美元很可能会快速贬值,类似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因为美国政府的公告让人以为美元会贬值,结果,美元真的贬值了。在今天的股票市场(另一种货币体系)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效果。如果一家公司宣布其利润下降,该公司的股价将立即下跌。

供应问题对通胀的影响要大得多。纵观历史,政府经常通过印更多的钱来解决财政问题。这可能导致货币的价值急剧下降,尤其是在货币与黄金不挂钩的现代市场。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美元的数量翻倍,这些美元的价值将是原来的一半。

一战后,德国被迫支付约33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当时德国的实际产量根本达不到这个数量,所以德国政府唯一的选择就是印越来越多的货币,而这些货币是不与黄金挂钩的。这导致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截止到1923,420亿德国马克可以兑换1美分!1919能买到的东西只需要1马克,此时就要花7260亿马克。

“通货膨胀”最初是用来指货币流通体系中货币量的增加,现在许多经济学家仍然沿袭这一传统。然而,许多经济学家将这种情况称为“货币通胀”,以区别于“价格通胀”。

从技术上来说,“价格通胀”意味着商品价格上涨或者购买同样的商品需要更多的钱。“货币通胀”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的物价上涨,被称为政府对国内消费者征收的“隐性税”。一般是政府“印钞太多”造成的。虽然实际过程有些复杂,不仅仅是开动印钞机那么简单,但本质结果是一样的:即流通中的实际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政府可以提前把新发行的货币按老价值花掉,消费者发现手中的货币远不如以前值钱。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8个月到2年才能恢复。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通胀”是“物价通胀”的重要原因。

然而,货币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标准。现在,许多经济学家根据不同的原因将“通货膨胀”分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驱动型通货膨胀:这是由于生产成本突然增加,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下降或停滞而造成的。这种额外的成本或额外的费用会以零售价格上涨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

需求驱动型通胀:简单来说就是货币太多,商品太少。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供给减少,或者整个经济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超过现实。因此,价格将会上涨,直到新的供应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经济快速增长或发展中国家。

衡量“通货膨胀”的参数有很多,如原材料价格指数(R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PPI)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然而,由于经济学家、市场策略师和政治家更关注消费者价格的变化,CPI成为衡量通货膨胀最常用的参数。虽然在一个国家,价格变化也可能与市场情况、供应能力和运输成本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