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有哪些最新改革?

1,高考加分明显“瘦身”

奥运奖牌、体育特长生不再是加分的“王牌”,而“三好学生”、“优秀干部”逐渐淡化...新高考改革方案规定,从今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地方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招生。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今年全国加分项目已全部按要求调整到位,地方加分项目将由2014年的95项减少到2018年的35项,减少幅度为63%。有30个省份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实施方案,已报教育部备案。

2.自主招生在统考后进行。

自2003年起,国家开始在90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每年通过自主招生渠道录取的考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招生总数的5%。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参与自主招生试点的90所高校已全部公示2015年自主招生报名核准名单,自主招生考核推迟至全国统考结束后两周左右、成绩公布前进行。

3.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部署,2015年通过各类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有望占到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

所谓分类考试,《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详细解释如下: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实行“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考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以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

4、18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教育部最新公告:今年使用全国统一试卷的省份将从去年的15增加到18。

高考分省自主命题始于1989,最早由上海试点。201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自主命题省市命题16套。

5.大学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

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起,由校长发放录取通知书,并对录取结果负责。

记者了解到,2015年,全国各高校校长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将全部到位。同时,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按要求严格执行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原则和高校招生26条禁令,反复申明招生红线。

6.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

今年,根据高考改革方案的部署,365、438+0省份将全面实行平行志愿的录取和投档。所谓平行志愿,比如某省规定考生在第一批可以填报6个志愿,那么这6个志愿就是平行关系中的“第一志愿”。

自2003年平行志愿首先在湖南试点以来,已有28个省市相继实施平行志愿。

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此轮改革对考试科目和高校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目的是探索与招生和高中学习相关的方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发展。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考主要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加上文科或理科的综合成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3+X,高校在招生的时候是按照这些考试的总成绩来录取的。

不分文理的高考总分由两部分组成。

在这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考试科目设置中明确规定,高中不再分文理,高考总分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150分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其中一次可计入总分。

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包括14科目,如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而且每一科都已经“学完就考”“一门课都清楚了”,高考不用重考。报考时,考生只需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即可。

同时,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了以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的多元录取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改革的重点是探索基于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两基一参”。目的是解决“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人才选拔科学化。

改革时间表:上海和浙江今年试点

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这项改革将首先在条件相对成熟的上海和浙江两省进行。今年年底,上海和浙江分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高二、高三学生继续执行现行高考办法,不进行试点的省份的学生也继续执行现行高考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