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异同
定义:国家调控国民经济总量。它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主要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什么是宏观调控?经济学家把这个词理解为宏观经济政策。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含义是模糊的。80年代有个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控部,说明当时的经济形势对宏观调控还是有一点崇敬的。后来改名为“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宏观调控最近已经演变成一项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一直存在。这种提法模糊了“宏观调控”的含义,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整。
(2)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调整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关系来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整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实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就业形势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关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巨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有限。因此,必须坚持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实施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要提高就业弹性。为提高就业弹性,应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一种形式。然而,价格的剧烈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就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降低经济效益;如果价格下跌和通货紧缩发生,投资将受到抑制,生产将下降,失业将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用货币等经济手段调节价格,必要时也可以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如制止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因各种交易而发生的货币收支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转移。
1.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干预和调整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将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调控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3.特点:宏观而非微观,间接而非直接。
4.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有:
(1)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如调整税率、财政和财政补贴;
(2)规划指导,如:国家大规模投资规划,或某些行业、领域实行配额制;
(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种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Wsadbzxc2花探10级(24191) |我的投稿|我的留言(0/395) |我的空间|百度首页|退出
发布在新闻页面,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求助。
百度百科>浏览词条
编辑条目和注释。将它打印出来并添加到搜索中,以改进相关条目。
完善相关条款。相关术语?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开放分类:社会,经济,经济学,社会制度,社会经济。
目录
计划经济的定义
“计划经济”体制一词的由来
世界和中国计划经济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势
计划经济成功的条件
【计划经济的弊端】
计划[指令]经济或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定义
[编辑此段落]
计划经济,或称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经济,是预先计划生产、资源配置和产品消费的经济体制。因为几乎所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所以计划经济也叫指令性经济。是政府解决了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所谓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这些资源大部分归政府所有,由政府配置,不受市场影响。另外三种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经济体制和混合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计划经济”体制一词的由来
[编辑此段落]
“计划经济”制度的概念来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伊里奇在1906《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写道:
“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只要维护货币权力和资本权力,世界上就没有任何法律能够消除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庞大的社会化计划经济体制,把土地、工厂和工具的所有权全部转移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这个说法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个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在残酷的现实中,帝国主义演变为超级帝国主义(如考茨基所预言的那样),制定规则,避免战争,开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但是,为了实现那个辉煌的梦想,世界上有人先后拆散了第三、第四国际,发生了各种利益的战争,如布达佩斯、布拉格、仰光等。、异国坦克的进入、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人的争端等等。也有过几百万的流血事件,比如斯大林的大清洗,波尔布特的大清洗等等。
列宁曾夸口说,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民族。这是绝对正确的。
俄罗斯人从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西化的政治制度。当时贵族和朝廷官员纷纷学习法语(战争与和平是从一大段法语开始的),从来不说是崇洋媚外。叶卡捷琳娜时代有农奴解放运动,这是一个国家自己解决国内矛盾的伟大举措。随后俄国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大尝试,二月成立政府,脆弱而纯粹。接下来,列宁领导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实行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这个俄罗斯民族自行瓦解了国家,在惊心动魄的“休克疗法”中埋葬了计划经济体制,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伟大过渡。
计划经济是人类梦想的产物。要实现你的梦想,你需要主动性。
世界和中国计划经济发展。
[编辑此段落]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18世纪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1848年《生产者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在经济结构上,实行全社会纯粹的单一所有制(即100%公有制);商品经济将消亡,一切劳动产品都将成为社会统一分配的对象;在经济运行形式上,一个社会中心利用国家统一的经济计划来分配社会资源,组织全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即100%的计划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在俄国使用。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随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苏联经济体制采取高度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依靠高能耗、高原高物耗、高人力投入和粗放式发展,在苏联建国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二战依靠军工取得胜利。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被视为东方集团的瑰宝。
毛泽东的中国* * *产党也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夺取政权的。建国后,中国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是完全空白的,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一个现代化,三项改革”的总路线,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占绝对主导地位的100%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的左倾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先后发动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彻底的混乱和倒退,但本质上,它仍然是一个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和发展。邓小平和陈云在1979中首次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5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现目标的关键之一是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从此,“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人心,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势
[编辑此段落]
1,所有人都有工作。
2.它是一种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环境友好型经济。
3.贫富差距没有市场经济那么严重,地位等级差别也小。
虽然计划经济还没有找到形成价格的最佳机制,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如MIS、ERP、网络投票)的发展,计划经济是有可能成功运行的。迄今为止,人类在这方面的实践还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但为其更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计划经济是指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按照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统一计划,管理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从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的特点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配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平衡生产和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1990前期开始,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成功的条件
[编辑此段落]
1,我们要有一个全面、准确、快速、及时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系统。
2.劳动者和管理者应该被激励去工作和工作。
3.生产经营者应该有决策权。
4.不允许无偿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计划经济的弊端】
[编辑此段落]
实行公有制,就要强行剥夺全体人民的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纪律性和螺丝钉精神,服从分配,按计划完成工作;基本人口应终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以便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供应计划。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要按照五年计划规定的项目进行生产和科研,必须按计划使用资金。两个五年计划之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新发明,在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要考虑是否要列入计划经费。
一个适应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国家,必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一个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的庞大官僚机构,一个镇压一切反抗的强大武装力量。这样的政治制度与人类追求自由和人权的本性相矛盾,要求人们长期进行思想改造,做党的“驯服工具”,“一辈子交给党安排”。这使人长期生活在极度抑郁之中;国家组织越大,关系越复杂,效率越低。人民关心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这就让人活在层层累积的不满中。生活在抑郁和不满中的人的热情可想而知。中央集权国家的官员必须选拔,所以腐败越来越严重是必然的。权力的高度集中,很容易产生刚愎自用、愚昧无知、为所欲为、滥杀无辜的独裁者。这些都出现在这些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